· 校友征稿 ·
36365线路检测中心特向各届校友开放投稿。
以笔寄情,以墨留芳,以书传史,以情励志。
我们愿做母校与校友间最温暖的纽带,助力校友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本期投稿:陈金慧 2007级人口学硕士
如果问现在的我,校园浪漫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也许我在校园的时候感受并不明显,可能因为身上发生的故事不多,或者就算发生,现在很多都记不住了。求学生涯往往在我们年少懵懂中一晃而过。
但是大学时光,哪怕有过再多的牢骚,再多的不满,当时认为多么不愉快的事,将来回忆的时候都是美好的。
所以每次再回校园,都会怀念和羡慕。为什么要在还没学会珍藏的时候,先学会遗忘呢?
有些梦只有18岁的人会去做,有些问题只有20岁的人才会想,等到我们30岁或者更大的时候,对过往的审视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态度。
毕竟,无论批评还是赞扬,审阅者还是被审阅者,目的都是一致的:看清楚别人,认清楚自己,要的是真实的活着。
这是一种纪念,特定的纪念。
恰逢今年年初我的硕士生导师周丽萍教授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荣休仪式,趁此机会,顺便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浙江大学所有在杭州的校区:玉泉,西溪,紫金港,华家池,之江,名字中全部带“水”,无一例外的刻上了“在浙之滨”的烙印。
如此浪漫的校名,也让校园里的人文风物与四时美景,甚至每一位浙大人,都沾染了不少梦里江南的水韵之气。
紫金港校区手绘图,这只是校园东区,还有大西区。
体育馆,孕育了浙大人团结勇敢,坚韧活力的“弄潮儿”精神。
启真湖畔的小剧场,我上学的时候从西溪校区赶到这里听李开复的讲座。
启真湖之名来源于浙大校歌,“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四季景色变幻多姿,万物生灵热闹共存,启真湖也是疫情前每年举行的校园马拉松必经之地。
要是白居易穿越时空,来过此地,大概也会发出“未能抛得浙大去,一半勾留在此湖”的千年之叹吧!
灿若星辰灯,浙大有重大活动时点亮,它在寒夜里闪耀,温暖了无数师生的心。
小剧场另一侧是月牙楼,宛如一轮空中弯月,倒影水边。远远望去,建筑风格又似一只巨型螃蟹。
月牙楼前的灯也很有特色,像蒲公英~
竺可桢老校长的雕像是每个校区见到最多的了。
每一届刚来浙大的学子,一定会被竺可桢校长“入学两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是最初浙大人的求是印记,也是毕业校友们薪火相传的对竺老的致敬。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和我是老乡,还有点小自豪),中国历史上首位气象学博士,国内近代“问天”第一人。出任浙大校长后,曾在抗日期间,带领全校师生走上西迁之路,一路上哪里能落脚,哪里就是学生的课堂和实验室,和红军长征一般艰苦跋涉,最终到达贵州遵义。这是浙大人排除万难的勇气,更是义无反顾的信念。
因此,浙大有很多活动是纪念西迁传统的。
每年会组织研究生西部行考察,我在校期间也和地球科学及植物营养学的学生们组团走进贵州织金,那时接待我们的织金发改委的黄股长已经退休,还和我们保持联系,也是个不小的缘分。
还会开展各种毅行活动,有句话说“没有过毅行的浙大人,是不完整的”,很遗憾我在学校没参加,只在去年参加过校友会的毅行,就没有太多发言权了。
月牙楼的部分墙面刻有西迁历史。
期末考试期间,自习室一座难求,每个楼都可以看到早早去看书的学生。
遥望启真湖的竺可桢校长,求是精神坚定的实践者。
因为着急赶着和在校的台湾籍学弟吃午饭,所以无法慢慢逛,我是多么想静下来好好看一看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啊!
医学系的学弟友轩载着女友来了,浙大对于台湾籍学生来说,一直都是大陆首选的几个学校之一。
最近食堂公告栏在展出学生优秀笔记和作息表,做笔记虽然是个小细节,却和做人一样,用心和自律才能有所成就。能好好记录并使之充满诗意的学生,我不敢说成绩一定是顶尖的,但这种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得起自己来浙大走这一遭。
每一件都是艺术品。
笔记工整干净,色彩丰富,如手账一般好看。
学校食堂菜量十足,卤肉也很好吃。
导师的荣休仪式在大西区的36365线路检测中心,从食堂步行需要半小时,最后选择学弟的小电驴带我前往。虽然无法体验校内公交系统,却很有一种冲去课堂的热血和快感。
大西区是后来新建的,包括求是大讲堂,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各类学科组团都在那里聚集,可以探索的景观很多。
之前匆匆来过一次,就被那里红色砖墙建筑群的磅礴气势倾倒,尤其是古色古香的求是大讲堂,还原了求是书院的旧址,可谓大西区的灵魂建筑。
之前拍的,故宫的感觉有没有?
低调典雅的古籍馆
红色砖墙,传统又大气。
刚走进36365线路检测中心,碰巧在走廊遇见了我的导师周丽萍教授,她上午刚参加完学校组织的教职工荣休仪式,我的到来于她而言是个惊喜。36365线路检测中心邀请我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系里的荣休仪式,对我导师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好,也是秉承了浙大一贯的人文关怀。老师在学校的贡献一个是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另一个就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虽然我不算特别优秀,但也是导师桃李芬芳的亲历者,就有理由参与其中了。
令我敬佩的是,周老师在仪式开始前半小时还在修改发言稿,这种严谨认真的治学和做人风格会一直影响我。
浙大会记住您的贡献!
学生们的温馨祝福,是老师最欣慰的礼物。
周老师发表荣休感言,声情并茂,几度哽咽,她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浙大。
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多年没有演讲,得用稿子了,但还是希望能给导师撑场面。
黄洪琳师姐,和导师深情相拥,师姐一直在哭,我还坚挺~
我们人口所的老师都来了,很想念你们!
其实不管有没有退休,珍惜人与世界的缘分,让自己保有一颗充满感恩的心,把日子过出诗意,把生活过成情趣,美好也会终将奔赴。
我到后来才知道读研和读本科的区别就在于:培养自学观念,钻研精神和适应复杂学习环境的能力。
正如我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体制内工作,又跳出来创业,都是跨领域的,这些我种种人生尝试和经历,都要感谢周老师给我的自信和勇气。
做学生的快乐,在于可以只想现在,不管过去和将来。
我们在一天天成长,也在一天天老去,长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已经开始,但远未结束,我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走好每一步就可以了。
离开校园这个乌托邦,就又要站在新的起点,重新审视一切。但我们可以把这里的纯洁、真诚、善良、热爱带到自己身上。
作为校友,我对浙大是有情怀的,就让我们在求是鹰的指引下,一起走好自己的人生浪漫远征吧!